来源于: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微信公众号
导语:2021年11月9日,由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研创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》蓝皮书在京隆重发布。这是我国听力领域首部蓝皮书,全书系统归纳、总结、展示了我国听力行业发展脉络,客观分析了我国听力行业的现状,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,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。蓝皮书一经发布,社会反响十分强烈,应广大读者要求,我们将陆续邀请专家解读蓝皮书总报告和各分报告,敬请关注。
第一作者简介
马芙蓉,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,主任医师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 专业方向:耳科学基础与临床
一、听力障碍常见致病因素
世界卫生组织 (1997)将测试耳0.5kHz、1kHz、2kHz、4kHz平均听阈≥26dB HL定义为听力损失。听力损失分轻度(26-40dB HL)中度(41-60dB HL)重度(61-80dB HL)和极重度(≥81dB HL)。听力残疾为上述频率永久性非助听听阈≥41 dB HL(成人)或听阈≥31 dB HL(儿童)。共分四级,听阈≥90 dB HL为一级。
临床上习惯将听力障碍称为耳聋。分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。又分为先天性聋及后天性聋。先天性聋分为遗传性聋和非遗传性聋。遗传性聋分为综合征性聋和非综合征性聋。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、X-连锁遗传等。非综合征聋占多数。GJB2、SLC26A4、mtRNA 是中国人常见耳聋致病基因,大多于出生时呈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。亦可为迟发性。先天性非遗传性聋主要发生于妊娠早期,受病毒感染、全身疾病,或接触放射线、耳毒性药物等,造成胎儿宫内听觉器官发育受阻。母子血液Rh因子相异,难产、产程过长、产伤等造成胎儿缺氧宫内窒息,早产、低体重、高胆红素血症等因素可致胎儿听力损失。获得语言前发生双耳严重听力损失导致语言功能丧失为语前聋。获得语言后发生的双耳严重听力损失称之为语后聋。听力障碍的原因亦分为耳源性、全身性和原因不明。耳源性病因可发生于外耳、中耳、内耳及听觉传导系统的各种因素,包括先天性、耳毒性、炎症性及胆脂瘤(导致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的常见病因)、老年性、声损伤、神经退行性、外伤性、良性或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。全身性疾病,包括神经性、心血管、内分泌、代谢性、肾脏疾病、骨组织疾病等。原因不明性耳聋如突发性聋等。
二、我国听力障碍发病率及危害
听力残疾和言语残疾为五大残疾之首,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会更加严重。根据四省市(2014~2015)听力现况调查显示,我国听力障碍的标准化现患率为15.84%,中度及以上听力障碍的标准化现患率为5.17%。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登记的大陆人口总量(13.40亿人)推算,我国听力障碍者总量超过2亿人,中度以上听力障碍者的总量约7000万人。
听力障碍的危害,尤其双耳严重听力障碍者,儿童如果错过语言发育的黄金时期(2~4岁)就会“十聋九哑”。终生缺乏声音警示会造成潜在生命危险。严重听力障碍影响社会交往,难以融入主流社会,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,造成身体、心理及社会问题,影响我国人口质量及整体健康水平。早期高频听力下降,表现为“打岔”“闻其声不解其意”。双耳严重听力损失造成交流障碍和交往受挫,会诱发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,可伴睡眠障碍、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等多系统病变,严重者会造成脑神经功能退化,如阿尔茨海默病(AD)等。
目前听力障碍主要通过药物、助听装置、手术及言语康复等手段进行干预。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治疗造成耳聋的原发疾病。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,目前尚无特效药物。“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”是我们的基本方针。助听器分植入式和非植入式(传统的气导助听器和骨导助听器)。植入式助听装置又分骨导助听器(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, BAHA)、骨桥(Bone bridge,BB)、振动声桥(Vibrate sound bridge, VSB)等。耳显微外科手术始于上世纪50年代。目前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是治疗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有效措施。显微镜下行乳突根治术切除中耳炎性病变,采用自体或人工听骨进行鼓室成形、听骨链重建手术以重建听力愈加精准和成熟。耳内镜手术选择合适的适应症并追求微创。目前在临床中显微镜和内镜相互结合,取长补短。手术植入BAHA、骨桥、振动声桥等以改善听力。广大基层耳显微外科水平逐步提高。言语康复对于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尤其重要,各级康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(一)存在问题
我国人口基数大,听力障碍人群不可忽视。由于感应神经性耳聋,缺乏特效药物治疗,而有些耳聋患者,如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干预则可重获听力。所以,预防耳聋和做到“三早”是关键。10多年来,我国将3月3号做为“爱耳日”并成为“国际听力日”,以提高国民爱耳护耳意识和行动。但是爱耳意识和行动仍需加强。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普遍开展听力及基因联合筛查,耳聋防控体系有待升级,相应的基因筛查及咨询的流程、标准和指南尚待制定完善。噪声性聋、突发性聋等在临床中屡见不鲜并有年轻化趋势。老年性聋目前是我国致聋的首位原因。受落后观念、经济水平、验配水平等因素影响,老年听力障碍患者助听器佩戴率仅为6.5%。我国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和听力筛查等方面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,但老年人群的听力障碍的听力监控、人文关怀、助听器验配、人工耳蜗植入等仍需大力加强。听力重建手术、人工耳蜗手术、听觉装置植入手术在基层仍难以开展。
(二)几点建议
政府、社会、公益等各方面应立即行动起来,预防和治疗听力障碍。建立耳聋三级预防体系,预防耳聋出生缺陷。并针对重点地区、重点人群进行干预,重点扶持一老一小和农村偏远地区。建立覆盖全社会和全生命周期的听力健康体系,以社区或村庄为听力单元建设听力网络和数据库,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及耳聋基因联合筛查。开展60岁以上人群听力监测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尤其是制定由政府和残联主导、社会、公益参与的听力测试和助听装置购买服务政策。大力扶持国产助听装置创新和转化。加大宣传力度,爱耳护耳知识应从娃娃抓起,进入中小学课堂,成为普通教育基本内容。严密管控青少年耳机使用时程和强度,预防噪声性耳聋。加强听力学教育和执业认同,培训基层耳科医师、听力师、 助听器验配师和言语康复师。